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坎勒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诗意的还乡

2011-07-07 15:52:57 来源: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:杨卫
A-A+

  坎勒的绘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别出机杼,独树一帜。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坎勒曾在《世界美术》杂志刊登过一组水彩画作品,当时有朋友看了以后跟我说:这个“老外”的画很不错。我听了心里暗自发笑,因为我早就认识坎勒,知道他不但是中国人,而且还是我的一位湖南老乡。将中国人看成外国人,颠倒阴阳,不仅是因为坎勒的名字很像翻译名字,容易引起误读,更因为他的水彩画作品一改水彩的浸润效果,而变油画的凝重,溢出某种静穆的形而上意向,常使人误以为他是欧洲古典主义画家。这就是坎勒,像个外来的和尚,从名字到作品,一开始就不在既定的五形之中。

  坎勒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被称之为“黔川咽喉,云贵门户”的湘北名城常德,八十年代中毕业于岳麓山下的湖南师大美术系,在校期间便开始频繁接触西方的现代艺术,一度成为新潮美术的活跃分子,尝试过多种艺术媒介与思想形态的表达。毕业之后,坎勒没有赴外工作,而是被分回原籍,在常徳某学校担任美术教师。也许是故乡的温婉气息,告慰了坎勒那原本躁动的灵魂,使他很快沉淀下来,由表面的形式出新而变语言的深刻诉求,开始了漫长的艺术试验。那一时期,坎勒几乎是闭门谢客,专注于水彩画的研究。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坎勒后来通过对油画的借鉴在玻璃卡纸上使用水彩的干画法,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水彩画风格,谓之“玻卡水彩画”。这种画法解构了传统水彩画的“写生性”特征,使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与人的精神性关联起来,不仅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内涵,也为坎勒后来走向更大的文化创造铺垫了语言基础。

  正是因为对艺术的执着探索,以及在语言上的翻空出奇,为坎勒赢得了声誉,使他很快便在湖南美术界脱颖而出,被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美展,并屡屡获奖。可以说,那时候的坎勒确有些如龙得云的意思,很是被周围同行们所艳羡。不过,坎勒自己却并没有因此而志得意满,止住探索的步伐。相反,他转而把这些荣耀视为一种鞭策,开始了在艺术上的更大变革与突围。坎勒后来转向油画创作,并移师北上,从湖南转入北京,即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艺术平台,求得更大的创造性自由。众所周知,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,人才济济,高手如林。坎勒跻身于其中,自然也会情随事迁,水涨而船高;而油画作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媒介,更是诱发了坎勒的创作激情,使他又获了创新的能量。

  坎勒进京后创作的第一批油画作品,是与一些现实的场景有关,如某建筑大楼、某战备军舰等等。这些具体的现实符号,在坎勒笔下均被处理成了历史的残骸,透着满目苍夷的视觉效果,给人以痛心疾首之感。这可以理解为坎勒的一次“社会学转向”,植根于他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忧患。不过,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坎勒的表现手法,即他对社会的批判,不是简单的观念拼凑,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的深化来实现自己对现实、对文明的质询。这使得坎勒区别于一般性的观念艺术家,而保留了语言的锋芒,从而也为他日后在艺术上不断升华、展开更大的想象留有了余地。事实上,批判性并非艺术的终极目标,之所以当代艺术强调其社会批判的色彩,就在于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脱离存在的本源,倾向于物质的“异化”。批判社会与其说是艺术对这种“异化”现实的文化治愈,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挣脱,是在污泥浊水之中保持自我净化的一种人文方式。从根本上说,这种方式只能算是为审美扫除障碍的一个过程,如何借着语言和想象力的翅膀,最终超越这个浑浊的现实,才是艺术的审美归宿。

  坎勒不仅深黯此中的艺术道理,也深深知道人是语言的动物,只有借助语言的深化才能将问题意识不断推进。所以,他在完成了一系列指涉现实题材的作品之后,不是通过题材的转移来获得新的艺术生命,而是执着于语言的探索,沿着语言的方向去发现艺术的灵感与审美的新天地。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推导出了他来京后的第二批作品----《在那里》系列。很明显,《在那里》系列已经由对外的社会关注转到了对内的精神省视,画面中再也没有了现实的内容,只有一片炭化后的森林,伴着落寞的残阳,给人以黯然神伤的末日之感。有意思的是,他画面中出现的那个似是而非的小精灵,作为点睛之笔,不仅给画面增添了灵光,也赋予了《在那里》系列作品以起死回生的意向。这批作品可以视为坎勒的又一次转型,其转折点不在于向内向外,而在于情绪上的悲观到积极,精神上的拯救到逍遥。正是这种积极的逍遥,把坎勒从现实的忧患中解放出来,获得了超然之力,从而又有了再后一批作品----《幻影》系列。

  《幻影》系列作品,是坎勒经历了柳暗花明之后获得的又一村境界,既是他透过社会批判沉淀的人文结果,也是他通过语言探索发现的自我本性。在这批作品中,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乎现实的图景,只有一些细腻繁杂的笔触与凹凸不平的肌理,将我们引向思维的密林深处;而密林深处那隐隐绰绰的光影,却犹如天启,于迷惘中洞开了我们的心境……很显然,在这批作品中,坎勒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开掘已经找到了灵魂寄望的出口。当然,这不是说坎勒因此而放弃了对现实的批判。恰恰相反,他是将批判性带到了一个更高的人文层次,变咒诅和埋怨为诗意的拯救与审美的观照,走向了更为艰巨的精神修复之路。我在这中间看到的是一种诗意的还乡,是坎勒从自己的故乡常德----桃花源所在----陶渊明的寻梦处----出走以后的一种精神回归。赫拉克利特说过:“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。”由此看来,坎勒在艺术上的不断升华,其实还是在阐释一个“文化寻根”的核心命题。而能够将自己的文化根性与人类的美好憧憬联系起来,却完全得益于坎勒在艺术语言上自由发挥与精彩呈现。

  2011.6.24于通州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坎勒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